1.(通过操纵信息扰乱他人判断力的心理战术)让对方把“不好听的话”当成“好听的话”。在信息中掺入一些具有消极效果的内容,即使是谎言也能使人相信。从某种意义上也许可以说,靠三寸不烂之舌诈骗到巨款的诈骗犯们,是人类心理学专家。那是因为他们能够掌握人类心理的弱点,并能巧妙地加以利用。

《欺骗心理学》.jpg

2.大概不少人赞美过这位将军的英勇善战及富于谋略的军事才干,但是他作为一个军人,不论在这方面怎样赞美他,也只是赞歌中的同一支曲子,不会使他产生自我扩大感。然而,如果你对他军事才能以外的地方加以赞赏,等于在赞词中增加了新的“条目”,他便会感到无比的满足。

3.聪明的总裁在面对记者的采访时,绝不会开口就说:“我们公司……”、“我本人是……”首先他会感谢记者的辛劳,关心采访的情况,并且答应给予最大限度的协助,然后才说明自己的立场、态度。

4.如果问哪种才是真正的面貌呢?可以说每一种都是真的。团体意识很强的日本人,特别重视自己在团体中的角色和地位,他们认为这种角色、地位是对自己的武装。日本之所以被称为头衔社会,其原因也在于此。如果您想和初次见面的对方早点建立亲近友好的关系,则要让对方丢掉这种团体意识,让对方知道此时此刻彼此是以单纯的“人”这一立场相接触的。这样做也是很有效的。因此,不要尊称对方的头衔,应该直呼其名。

5.这种情形不仅限于国家元首,也是身居要职、工作忙碌者常有的倾向。因为上午时间是人们头脑最清醒的理性时间,适合于决定重要政策,而下午到黄昏这段时间,是属于感性时间,人们心情比较轻松,感情胜于理性。多数的请愿团体,都会选择下午向有关机构请愿,也是因为请愿者有一种希望对方以感性的态度,而不是以理性的态度倾听自己意见的心理。

6.年轻时曾经历过战乱的人,一旦知道对方也具有同样的经历,即使是萍水相逢,也会立刻视为至交,这种情况是很常见的。外国有句谚语说:“人会以莫大的宽容面对过去的回忆。”的确,人一旦步入老年,不管是甜美的还是痛苦的回忆,都将经过感伤情怀的润饰与年轻时的自己连接在一起。

7.我曾经读过美国一本有关面试的书,书中写道:“当某人独占话题时,为了打断并改变他的话题,不妨将一枚硬币用力扔在地上,使它发出清脆的声响。”这和改变动作一样,都是趁对方惊讶的一瞬间,很快地把话题转回来的心理战略。

谈话出现冷场时,可概略归纳方才的话题以打破僵局与初次见面的人交谈时,我们往往会急于说出自己的意见,这是很不明智的。一旦话不投机,便很难摆脱僵局。

8.人初次见面时,我们也不要忽视了这种“沉默的效果”。有时候,沉默可以成为令对方开口的敲门砖,使交谈更为顺利。

9.在共同的敌人面前,即使是敌对的双方也往往能携手合作。

10.这两个人是在偶然中拥有了共同的经历的。然而也可以故意让对方犯些小错误或引诱对方去违犯某些规则,进而把对方掌握在自己手中。例如在办公室里,帮助女职员采取措施以弥补或隐瞒过失;学校考试时作弊,向女生悄悄递送小纸条,等等。这些行为都能够使两个人之间产生不为人知的共同经历。

11.对于正确的反应,如果有间歇性的报酬出现,那么这种反应即使在报酬完全停止后,往往也还会持续。

12.从以上两件事情可以知道,如果送礼者与你有直接利害关系,人们会从心里认为收下礼品是理所当然的。但有时候也会担心对方是否有什么用意而使你产生戒备心。

但是,如果礼品不送给你本人而是送给你的家人,那么,就很容易让你觉得他“还为我的家人费心了”,会令你感动不已。俗话说“射将先射马”,热情对待他的家人胜过对待他本人,更能使对方感受到你深厚的情意。

13.即使你并不关心对方,也要让对方觉得你深情地关心着他如果你记住对方的一些细小之事,他对你会消除戒备心,并产生强烈的信任感。

14.即使你并非博古通今,也要让对方认为你知识渊博即使是些细小的事情,如果对方讲出了你从未听过的内容,往往你也会较高地评价对方。

15.首先必须用心倾听他人的发言,了解对方发言的真实意思,而且还要从不断插话的领导者的谈话中了解公司召开这次会议的目的。这样,你只要掌握住会议的方向,顺着这个方向发言即可,这比没有任何依据的发言要省劲儿得多。

一般情况下,开会时最后发言的人比最初发言的人所处的地位对自己更为有利。因为先发言的人必然会说出一些新内容,后发言的人可对其发言内容加以评论或仅对此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这个意义上说,最后发言的人会使自己处于最有利的地位。

16.如果分析一下人的心理,这也是合情合理的。因为一般人都认为,人不会主动说出不利于自己的事情的。因此当听到对方主动说出不利于自己的事情时,“那不可能”这种心理就会起作用。

17.当你与对方见面感到有些怯场或是遇到艰难的商业谈判时,使用这种方法让别人认为你是一流的人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18.有这样一种说法,叫作“看声音”“听姿势”。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即使只是通过声音传达,如果想看到的话,一样可以看到“对方的动作”;即使只是通过动作表达,通过观察你一样可以“听”到他说了些什么。